YZC
《独裁心理学》笔记
2024-09-05•3 min read
法塔利·M·莫加达姆(Fathali M. Moghaddam)的《独裁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Dictatorship)一书,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带我们走进独裁统治的内心世界,探索这一复杂政治现象背后的心理根源。多年来,学者们对独裁统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它仍然像一个谜,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理解。很多学者喜欢从历史、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去分析独裁统治,而莫加达姆却另辟蹊径,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试图剖析独裁统治的成因、发展,以及它最终走向灭亡的心理机制。
莫加达姆自己就亲身经历了伊朗革命的风风雨雨,以及后来霍梅尼政权的统治,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对独裁统治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为他的学术研究增添了一份独特的个人色彩。他批评一些学者总是坐在象牙塔里高谈阔论,忽视了那些生活在独裁统治下的人民的真实感受,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对维持独裁统治的作用。与之相反,他以一种更加现实的态度,将目光聚焦在独裁者常用的两种手段上:**暴力**和**系统性镇压**,并将其视为独裁统治得以维持的关键。莫加达姆用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为我们揭开了独裁统治残酷而真实的面纱,而这在那些纯粹的理论分析中是无法感受到的。
### 跳板模型
该书的核心框架是**跳板模型**,它清晰而简明地解释了独裁统治的条件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机会主义领导者是如何利用这些条件的。您可以把它想象成这样:社会就像一块蹦床,平时大家在上面安稳地生活。但当危机或动荡出现时,比如战争、经济崩溃或社会动乱,这块蹦床就会变得非常有弹性,上下颠簸,人心惶惶。这时,如果出现一个有魅力且野心勃勃的领导者,他就会利用人们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像跳水运动员一样利用蹦床的弹力,一步跃上权力顶峰,建立独裁统治。
根据跳板模型,独裁者上台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社会心理过程。
跳板模型的第一个阶段是**社会危机和威胁感的形成**。当一个社会遭遇重大危机时,例如外部威胁、战争、恐怖主义、经济崩溃或内部冲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被打破。这种时候,大众的安全感大幅下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剧。莫加达姆指出,这种威胁感是独裁者崛起的基础,因为它使得公众更倾向于支持一个强力的领导者,希望通过集权来恢复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民众会认为民主制度和权力分立效率低下,解决不了当下的危机,反而给了独裁者一个展示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莫加达姆提到,历史上许多独裁者都是在这种社会危机中崛起的,例如希特勒通过利用德国的经济危机和国家屈辱感,成功上台。
第二个阶段是**将独裁视为解决方案**的过程。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独裁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理方式,常常被社会广泛接受。此时,潜在的独裁者通过宣传、强大的个人魅力或政变等手段,展现自己作为“救国英雄”的形象。在这一阶段,公众更容易对集权统治者的出现抱有期望,尤其是当他们对现有的民主或法律制度感到失望时。莫加达姆指出,这种对独裁的接受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们真正喜欢独裁体制,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独裁可能是唯一能够快速解决当前危机的方式。此时,独裁者通过操控宣传、引导舆论,逐渐巩固自己的地位。例如,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的希特勒都通过大力宣传自己能够恢复国家强盛和秩序,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尽管他们实际上通过的是剥夺民主自由的手段。
在跳板模型的第三阶段,一个**机会主义的领导者崛起**并巩固权力。莫加达姆指出,独裁的诞生不仅需要社会的动荡背景,还需要一个有能力、有野心并能利用时局的潜在独裁者。这种领导者不仅能够利用社会的不安情绪,还善于通过恐惧、暴力或法律的形式,将自己塑造成唯一的权威来源。他们在崛起过程中会采取各种策略,包括:
- 瓦解反对派:通过监禁、处决或镇压政治对手,以确保没有有效的反对声音。
- 操控舆论:通过控制媒体,塑造自己正当的形象,并使社会中的不满声音难以传播。
- 维持精英团结:如前述,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帮助独裁者团结精英,确保他们的忠诚。
- 建立恐怖统治:通过制造社会恐惧,利用秘密警察、监控、酷刑等手段,确保民众不会公开反抗。
在这个阶段,独裁者通过一系列强硬的手段,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并最终形成一个集权的统治结构。
跳板模型强调,独裁者的崛起并不是纯粹依靠个人的能力或性格特质,而是个人因素和社会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没有危机和社会动荡,即便存在有能力的领导者,也难以顺利成为独裁者。独裁者的上台是个人机会主义与特定社会条件的相互结合的产物。换句话说,独裁者的崛起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动荡为独裁者提供了舞台,而独裁者则通过运用个人的策略和能力抓住了这些机会。
### 意识形态在独裁统治中的作用
该书最具洞察力的贡献之一是其对**意识形态**的细致讨论。莫加达姆认为,意识形态就像粘合剂,在不同的社会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民主社会,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自由竞争,就像不同的菜肴供人们选择,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但在独裁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也在使独裁统治合法化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意识形态在独裁统治中的主要功能不是说服大众接受独裁统治,在权力精英内部维持团结和合法性,从而帮助统治者应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威胁。
具体来说,意识形态在独裁统治中作用包括五个方面:
首先,独裁者往往依赖于一套强大的意识形态体系来**确保精英内部的忠诚**。这种意识形态为精英集团提供了一种合法性的框架,帮助他们认为自己的统治是正当的,并让他们确信使用暴力、压制等手段是维持政权必要的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意识形态成为了独裁者凝聚和控制权力精英的纽带,防止内部的分裂和背叛。例如,在苏联,斯大林依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确保共产党内部的精英成员相信他们的统治是为了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尽管他们的手段可能极端或暴力。在意识形态的加持下,斯大林的政策得到了忠诚的执行,即便这些政策涉及大规模的镇压和清洗。
其次,意识形态不仅有助于解释和合法化独裁者的统治,它也为精英内部的成员提供了相互监督的工具。莫加达姆认为,在独裁政权中,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是对独裁者最大的威胁之一。因为一旦精英层失去团结,政权就可能陷入内斗,甚至崩溃。因此,意识形态被设计成一种工具,不仅用来保持对独裁者的忠诚,也**确保精英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监控**。这种内部的凝聚力有助于应对外部和内部的威胁,尤其是来自异见者的挑战或社会动荡。在独裁体制中,精英成员通过高度一致的意识形态认同,加强了对政权的捍卫,这种忠诚超越了个人利益或道德质疑。意识形态帮助他们相信,牺牲个人和公众自由、压制反对派,是为了维护更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秩序。
第三,意识形态**塑造精英的权力合法性**。独裁政权中的精英必须在意识形态上展示高度的忠诚,才可能获得并保持权力。莫加达姆指出,这种意识形态的洗礼和灌输使得独裁政权中的统治者和精英认为,他们的统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道德上正当的。这种自我正当化的过程通过意识形态体系得以巩固,使得精英们能够心安理得地支持和执行独裁者的命令,甚至是极端暴力的手段。例如,在纳粹德国,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宣传使得党内精英们相信,德国人民是“优等种族”,需要通过极端的手段,如种族清洗,来确保民族的存亡。通过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纳粹党的精英成员能够在道德上为自己的暴力行为辩护,并相信他们是在为更高的正义而奋斗。
第四,意识形态还**帮助独裁政权精英应对外部威胁**,特别是在面对国际批评或反对时。通过强调政权的合法性和“伟大使命”,精英们能够团结一致,抵御外部的干预或内部的异见者。例如,在朝鲜,金氏家族通过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强化了内部精英对政权的忠诚,哪怕在面对国际制裁和经济困境时,精英也不会轻易背叛或质疑政权的合法性。
最后,莫加达姆承认意识形态在独裁体制中确实对大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他强调,这并不是独裁者控制大众的主要工具。与民主政权依靠意识形态争取公众支持不同,独裁政权更依赖暴力、恐惧和压制来控制大众。莫加达姆在书中指出,大众通常对独裁政权的压迫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们并不会因为政权的意识形态宣传而产生“虚假的意识”。相反,**大众服从政权的原因更多是出于对生命安全的恐惧,而非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意识形态在独裁体制中,更多的是通过控制精英层间接起作用,而不是直接改变大众的思想或行为。
### 独裁统治的心理机制
莫加达姆深入研究了对独裁统治的运作至关重要的各种心理过程,细致地考察了独裁者如何熟练地操纵人类固有的心理倾向,维持控制和压制任何潜在的反抗。
在独裁政权中,**从众行为** (conformity) 被利用来维持社会的表面和谐和稳定。这里的从众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其行为、态度或信仰,以符合群体的期望或规范。书中指出,独裁者通过制造一种集体共识,迫使人们遵循他们的意愿,即使个人内心并不赞同。莫加达姆解释说,在独裁政权中,人们往往因为社会和政治压力而选择从众,而非出于真正的认同。这种压力既可以来自外部,如政府对不顺从者的惩罚,也可以来自内部,如社会对“不合群”个体的排斥。通过塑造这样的社会环境,独裁者能够减少反对的声音,使大多数人即使心存不满也不敢公开反对政权。
**服从权威** (obedience to authority) 是独裁政权维持其权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经典的心理学研究中(如Milgram的电击实验),人们表现出在面对权威时会高度服从,即使这种服从可能导致他人受害。莫加达姆在书中指出,独裁者通过建立强大的权威形象,并对不服从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迫使民众顺从政府的命令。在独裁政权中,这种服从不仅仅是面对独裁者个人,而是面对整个权力结构。政府的命令被视为不可违抗的,民众被迫遵守,即使他们可能意识到这些命令是不公正的。通过制造恐惧,独裁者能够让人们屈从于权力,避免任何形式的公开反抗。
莫加达姆也详细探讨了独裁政权如何利用**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来迫使民众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至少表现出公开的顺从。在独裁社会中,人们常常被迫参与不符合他们信仰的行为(如参加强制性游行、投票支持独裁者等)。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信念或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为了缓解这种心理不适,许多人可能会调整他们的态度,使其与行为相一致,最终减少内心的冲突。这种调整并非出于自愿,而是政权施加压力所导致的。通过这种方式,独裁者可以逐渐改变公众的心理状态,从而维持政权的长期稳定。
在极端情况下,独裁者不仅依赖从众和服从,还通过恐怖手段进一步加深民众的**屈从感**。莫加达姆指出,在独裁政权中,恐怖手段(如酷刑、监禁、处决)往往被用来制造广泛的恐惧。这种恐惧感使得人们更加不敢反抗政权,甚至不敢公开表达不满。政权通过这些手段确保个体的顺从,同时维持社会的表面稳定。
通过分析这些心理学机制,莫加达姆表明,独裁政权并不是单纯依靠暴力或威胁来维持的,它们还依赖于复杂的心理控制手段来巩固统治。这些手段包括利用从众行为、强化对权威的服从、制造认知失调并通过恐怖手段强化顺从感。独裁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社会,减少反抗声音,从而延长其统治的寿命。对独裁统治的心理机制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许多人在独裁环境下即使知道独裁政府的错误,也难以采取行动推翻政权。
### 独裁统治的延续性
该书还探讨了**独裁统治的延续性**这一重要问题,探讨了即使在看似被推翻之后,政权如何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出现。作者认为,这就像野草一样,即使地面上的部分被清除,但根系仍然深深扎在地下,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再次生长出来。独裁统治也是如此,即使表面上的独裁者被推翻,但支撑独裁统治的土壤,包括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并没有改变,因此独裁统治很容易卷土重来,以新的形式出现。
### 结语
《独裁心理学》不是简单地分析独裁者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特点,而是独辟蹊径把独裁作为一种统治方式,分析其运作的心理机制,为我们理解独裁统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本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独裁统治的幽灵从未远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捍卫来之不易的自由与民主。
### 参考资料
- Fathali M. Moghaddam, The Psychology of Dictatorship,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3.
- Here is a video summary of the book by Fathali M. Moghaddam: https://youtu.be/sHe7rfUwi8c?si=qjq5TPo1sE34G2CY